伤仲永教案

时间:2024-03-11 17:02:16
伤仲永教案[此文共11313字]

《伤仲永》教学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一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

(2)初读课文,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句逗停顿。

(3)能够借助工具书粗略翻译课文

教学课题

对《伤仲永》一文的品读与感悟,具体如下: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握仲永的成长历程及给人的启示;

3.背诵课文中的哲理性语句。

过程与方法

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的详略安排之妙;

2.读读议议:感悟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人的知识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正经受后天教育并自觉学习。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教学重点:

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品味,点拨引导,感悟体验。

学习过程

一、品读故事,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种子的故事》,(见课件)学生自读并思考后面的问题——种子的结局会怎样?(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小天才的故事。(引出课题伤仲永)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

三、检查预习 (检查的基础上解决对下列字词句子的学习)

1. 给下列字注音:

隶扳谒称泯

2. 读出句中的停顿,解释其中的加粗字并翻译句子: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3. 同学们预习的过程中还有那些字词句问题没有解决?(合作交流,质疑解难)

四、全班齐读课文。

五、复述课文内容。(小组荐代表展示)

六、梳理故事脉络。(小组合作探讨,师巡视指导)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4.关于方仲永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七、研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1.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作者是怎样看的?你觉得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

3.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4.全班交流,教师视情况点拨。

八、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九、课末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矫正)

1、文中方仲永天资泯灭的直接原因是 。

2、本文以随笔形式,借事说理,以

3、前面我们曾学过欲扬先抑的写法,而本文却正好相反,使用了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十、课后延伸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写出自己的感悟。

2、熟读课文,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3、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

本文作为一篇随笔,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从文章的行文过程来说,脉络极为调理。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教学中我本着努力彰显文中之理、写法之妙的原则组织本课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在课文朗读、语感培养方面,课堂教学显得有所欠缺。今后我将努力探索,在文言文教学中既不拘泥于只是死扣文言词语,又不忽略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二篇: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 ……此处隐藏7754个字……/p>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的教育。

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

原因。

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六、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受之天” ——指人的天资

“受之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教育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

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

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

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七、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 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

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八、“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过渡的作用。“之”指上文所述的仲水幼年作诗的情

况,“余闻之”,承接上文;“也久”说明作者很关注这件神奇的事,暗示要探究这

件事,弄个明白,自然引出下文与仲永的相见。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

文的过渡。这种见闻录的方式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九、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详)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略)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略)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十、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

利导致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6.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

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

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7、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贪财短视,不使学

邑 人: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本文语言非常精练,作者将丰富的表现力赋予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甚至每一

个字,找出相应例子来。

揣摩语言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

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

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

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2、分析“”一句。

“利”:

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

“环谒”:

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

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小结: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

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生之有神,也得育之有方,否则大器难成。

归纳: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即把…当作宾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题目中的“伤”字有何含义?

1.为一个天资聪明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而感到惋惜。

2.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到有利于他成长的环境。

3.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也同样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

归纳本文主题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有关学习的名言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 德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高尔基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本网推荐其他精彩范文:

《伤仲永》教案 201441110116

5.《伤仲永》精品教案

伤仲永渗透法制教案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教案[此文共1131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