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精选多篇)[此文共15233字]](https://img.hxli.com/upload/10563.jpg)
第一篇:浅谈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生存很多人认为掌握专业技能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我们来告诉大家弘扬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有什么必要性。
一、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融会了中国大地上的多民族文化,同时也包容了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体文化。近现代以来,随着各民族日益深入和广泛的交往,不同文化的价值日益被人们认识,多种文化模式并存,导致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碰撞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㈠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他包括以下三种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节约等。这些美德是我们宝贵的 精神财富。
2.“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 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自然”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天文历算、农学和中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在于人类社会要从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吸取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给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这些我们从古代器物,特别是书法、绘画、文学作品、饮食文化以及园林建筑等方面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3.“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叫做“会通”精神。
(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长期的封建统治思想遗留下来的种种恶习,还有古代图书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使得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存在,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1.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和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更多的情况下,又难解难分,不能截然分开,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还有我们祖先一直保持的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的传统,均为世界瞩目。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尤其值得我们珍视。而对于一切不利于我们发展的事物都应该被屏弃。全盘肯定或否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是先人总结出的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也应该采取这种正确的态度。
2.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借鉴和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在反思和推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的。为此,在大胆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番梳理扬弃的工作,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有助于打造堪以支撑中国和平崛起的宏大文化思想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只有不断创新,培育出新型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
近百多年是革命和改革的时代,所革所改的对象主要就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早就变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悠久,价值就在于有传统,只讲改革创新而不讲继承保守,把传统丢掉了,历史再长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可自豪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它感召华夏儿女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勇担重任,建功立业。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历史责任,将使我们大学生更有责任感,更加积极向上。
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以中庸之道为哲学基础,体现了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和谐与协调。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社会的和谐,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这些思想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并能够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㈠关于人文精神阐述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他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等。有人将这种对人的、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关注,称为对人的“终极关怀”。
㈡ 高职大学生应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1. 阅读经典
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阅读文化经典,正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2. 内化人文知识
通过学校教育我们获得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但是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代表我们就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因此,培养人文精神我们 首先要内化人文知识。
㈢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
大家熟知的某学生在公园用硫酸泼熊,也有大学生用微波炉烤杀乳狗, 这些极端的事例似乎不应该发生在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然而我们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些人这么做了。
可想而知他们的人文素养到底多么的糟糕,所以才会作出极度损害自身形象的事。我们高职大学生要做有知识有修养有文化有素质的现代四有新人,就必须配样自身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
以正确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吧。
第二篇: ……此处隐藏10743个字……所谓?文?就是文化和文明;第一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延续;第二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发展。”如果说“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那么“人文”重点就在如何去做人;“科学” 如果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就是“道”。人文素质,是指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和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以及个人能力,包括人的理智、能力、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因素。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是完美人格的体现。人文素质包括了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文精神是指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和思维品质,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质是后天形成的,它一方面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知识、情感、思想的接受、理解程度,以及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即教育者有意识地渗透、提醒或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实施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民族精神淡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科技高速发展、商品大潮不断更新人们视野的今天,一些大学生民族意识淡化。对中国文明史缺乏了解,对传统文化没兴趣,很多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目前的大学校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极其崇尚洋节日,对西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的认同与参与程度远远胜过中国的节日。
2、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文化生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成才愿望强烈。当前,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地为之奋斗,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切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因受挫而颓唐;还有一些学生理想天天有,行动迟迟无,毕业时追悔莫及;还有部分人,把混张文凭、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作为上大学的目标,他们把经济尺度作为指引其人生的重要航标;更有小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混日子。
3、心理素质欠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人生理想;其次要有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对社会和他人有理性的认识;第三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第四要有完整健康的人格特征,即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要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地发展。而当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如思想极端,自私狭隘;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因追求个性自由而导致趣味低下、思想和行为不文明;意志力薄弱,精神脆弱;极端自傲或自卑等问题。这些现象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结果。
三.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 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传承就是弘扬。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除了永恒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阶段性,失去潮流价值的文化逐渐走向历史的暗角。唐诗、宋词应该说经久不衰的文化,但还是衰退了许多,原因是时代变迁,使其逐渐失去社会潮流性:唐、宋时期,文化娱乐比较匮乏,几千年的文字成了当时文化推崇的主题,唐代作诗,到宋已发展到作辞,吟唱诗词几百年,把汉字研究到了极致,以至后世子孙都无法逾越,那是的诗、辞,相当于今天的流行音乐,李白、李清照相当于今天的周杰伦,随便找个学生都能唱几首周杰伦的歌,唐诗宋词就要老师家长逼着背了。继承发扬和遗弃是文化发展的正常规律。。。。。。传承即为弘扬。祖宗留下的东西,绝不能遗弃,也不可能都摆在明面上。事实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诗是血脉相连的祖孙关系,只不过是几经继承与发扬的唐诗罢了,为了能让后人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就要把这几经发扬的过程原原本本的传承下来,这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各个阶段性文化传承下来,再让子孙传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永远的传承下去,留给全人类一个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
如今已经不仅中国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那神奇的诱惑力使全世界都在关注她,国内的国学热,国际的孔子学堂,汉语热,都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由以上内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
四.传统中国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启示
1.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传统文化中与社会进步和时代潮流相符的内容并结合实际加以发展,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在当代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有意识地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这样才能起到熏陶作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为适应自然环境和满足精
神文化需求而形成的,是经过历史扬弃的结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应在这快餐时代被轻易抛弃。文化不是用来谋取经济利益和物质效益的,它有其自身的价值,例如建设和谐社会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大学生应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我们要警惕西方大国的文化霸权,自觉学习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有其过人之处,但我们应坚持“拿来主义”,分清精华和糟粕。同时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开发的心态接受其他民族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优秀之处,来发展本民族文化。
4,政府对民族文化和国内的文化产业应大力支持。不断弘扬创新的精神,支持文化企业的创新。社会舆论也应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自身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