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论[此文共27663字]](https://img.jihtu.com/upload/539.jpg)
人民日报社论:保持队伍纯洁,巩固党的基础
一个政党,只有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8000多万党员,从一个小党发展为引领13亿人民的世界第一大党,从“工农兵老大哥”、知识分子扩展到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90多年来,我们党的党员数量不断增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
90年光辉历程告诉我们,因为追求先进和纯洁,我们党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才能吸引亿万民众的追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正是因为不断把各领域各阶层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才确保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时代风云变幻的今天,在党员数量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管党治党的任务更加艰巨,保持队伍纯洁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当前,我们党的队伍总体上是纯洁、团结、有战斗力的,但也面临严峻挑战。有的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不够,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把关不严,使我们党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的纯洁性,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归根到底要靠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保证。列宁有句名言:“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 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需要严把入口、疏通出口。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防止徒有其名的党员“混”进党内。重视思想上入党,重视党员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但也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给动机不纯、操守
不洁者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疏通出口,建立党员、干部退出机制,及时清除“害群之马”,解决党员、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2014年,有3.2万名党员出党,绝大部分是被开除的。及时清除肌体上的“毒瘤”,我们党才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关键是“练好内功”,提高党自身的“免疫力”。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靠日常教育管理来维护,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严格的教育管理;需要把好选人用人关,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形成结构合理、人才辈出、朝气蓬勃的干部队伍;需要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抓好队伍建设,强壮党的肌体,才能自觉抵制金钱物欲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党员干部思想更成熟、党性更坚强、品德更高尚,使党组织更团结巩固,更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和纯洁,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和依托。始终把保持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抓手,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我们的队伍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们的党才能始终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第二篇:人民日报社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社论)
万众瞩目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开幕。近10天会期里,13亿中国人民的心声在此汇聚,当今中国的改革发展大计在此谋定,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将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自去年3月履新以来,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一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迈出坚实步伐;始终坚持以监督推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督,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和审判检察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这充分说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富强文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倾听人民心声,凝聚攻坚合力,推进法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这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实现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制度保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的重要武器。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就要求立法机关紧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护航。
切实有效的监督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加大对“一府两院”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认真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监督,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把改革部署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制度安排,实现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相互促进、比翼齐飞,为改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到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走过整整60个春秋。岁月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放眼未来,相信全国人大代表们将尽心履职、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强大正能量(社论)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今天开幕。2014多名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共商改革发展大计。我们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本届政协已履职整整一年。回首过去一年我们国家所走过的路程,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来之不易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饱含着政协委员们的智慧和汗水。一年来,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履职为民,团结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积极议政建言,深入开展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了新一届政协工作的良好开局。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人民政协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展望前程,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 ……此处隐藏24701个字……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继续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建睿智务实之言 谋科学发展大计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
2014年03月03日03:31来源:人民网
肩负着全国人民的信任和嘱托,今天,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是在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4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新的显著提升,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对党和政府执政施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水平的考验。一年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动员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积极履行职能,切实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认真贯彻中央决
策部署,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出力;高度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隆重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扩大对外友好交往,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能的成效,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过去一年政协工作,回顾人民政协60年光辉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推进新形势下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用,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组织的作用,巩固好、发展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2014年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创造新业绩,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扩大对外交往上发挥新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上迈出新步伐。
中华民族发展已开启新的征程,人民政协事业正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携起手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凝聚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五篇:人民日报社论以人为本再造家园 科学重建开创未来
人民网-《人民日报》
距离“5·12”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震灾,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经过三年重建,地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后重建,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地震灾区脱胎换骨的变化,创造了世界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如今,昔日支离破碎的地震废墟上,不仅矗立起一座座新楼、新村和新城,更矗立起灾区人民的信心、力量和精神。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倾力相助,灾区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
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周密组织。恢复重建工程浩大复杂,世所罕见。从科学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制订恢复重建法规政策、筹措上万亿元的重建资金,到动员全国各地的力量、组织几十万建设大军、快速推进4万多个重建项目,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强领导,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党和政府强大的应急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合力支持推进灾区恢复重建。汶川灾后重建采取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举措。这是我国抗灾史上的首创。19个对口援建省市顾全大局,勇挑重担,35万援建大军用汗水和心血为灾区恢复重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遍布城乡的施工现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在抢运物资、修桥铺路的征途上,有无数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身影;在募集重建资金、提供各类服务的工作中,红十字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心理抚慰、扶危济困的队伍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工作者。波澜壮阔的重建热潮中,汇聚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大爱。
灾区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基层党组织旗帜不倒,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领震后的灾区人民,抖落了灰尘,掩埋好亲人,从废墟上顽强地站起来,投身于家园的恢复重建中。如今那美丽的新家园里,凝聚着全国人民的贡献和爱心,更展示着灾区群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三年恢复重建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三年恢复重建再次彰显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民生重于泰山。三年恢复重建发扬了中华民族生死与共、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坚持这些政治优势和精神传统,不畏艰难,改革创新,我们就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灾难考验我们,奋斗开创未来。我们创造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但也要清醒看到,巩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全面提升灾区发展水平,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以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为榜样,再接再厉,继续奋斗,努力开创灾区发展振兴新局面。
向各位推荐其他精彩文章:人民日报社论2014-2014
1996人民日报社论
2014.1-2014.3人民日报社论
2014年5月份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 2014年7月